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视点丨1400万人忍受极端通勤,继续发展城市公共

来源:城市交通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4 18:1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关键是这一路也并不轻松。前段日子的极端高温天气,每天从家里走到地铁站这段路,就能让人汗流浃背,更不用说,上班高峰时段想要挤上人满为患的地铁有多么不容易。不是没有考

关键是这一路也并不轻松。前段日子的极端高温天气,每天从家里走到地铁站这段路,就能让人汗流浃背,更不用说,上班高峰时段想要挤上人满为患的地铁有多么不容易。不是没有考虑过开车通勤。但一方面,上海很多小区的停车条件相对一般,如果下班太晚,回家发现小区车位已满,那就非常头疼了;另一方面,单位位于市中心,最后一段几百米的路常常要开半小时,同样加上单位车位有限,综合计算下来,开车通勤还不如坐地铁省心省事。

我看到这则新闻的第一反应是,单程60分钟已经算是“极端通勤”了吗?目力所及,身边的同事来单位要花个一小时以上的,绝对在半数以上。我家住上海,感觉上班路总体还算方便,这当然是相对于很多家住郊区,甚至要“跨省”上班的同事而言的。从小区走到最近的地铁站十多分钟,地铁全程二十多分钟,再从地铁站走到单位十多分钟。平时不怎么计算通勤时间,但现在真把它们加起来,会发现自己也花了近60分钟。

不过回想起来,如今自己的通勤路已经比从前通畅了很多。在还没有地铁直通小区的时候,必须先搭乘公交车穿越大半个夜市区,要是遇上早晚高峰的堵车,那种挤在路上寸步难行的滋味,可真是甭提了。每天回到家的那种疲惫感至今记忆犹新。

上完一天班,坐上公交或地铁,大多数人早已精疲力尽,如果能在拥挤的车厢找到一个座位更是万幸,所谓在通勤路上悠闲地网络消费,甚至说“网络消费成为上班族的重要消费渠道和通勤时间利用方式”,在我看来,只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想象。至于专家提到的极端通勤对企业和城市的发展是不是“坏”的,其实也不值得讨论。因为企业和城市都是由个体的“人”组成的,如果个人没有幸福感,那么所谓经济数字的增长,又有多少意义可言呢?

数据显示,在中国,有超1400万人正在忍受单程超过60分钟的极端通勤。研究普遍认为长时间通勤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,但也有财经专家认为,通勤时间长对个体是坏的,而对企业和城市发展不一定就是“坏”的,长时间通勤可能提高居民收入,拉动家庭消费。还有论文写道:“网络消费成为上班族的重要消费渠道和通勤时间利用方式,有利于缓解通勤时间过长带来的负面影响,提升居民通勤幸福感。”

(作者 余晓,来源:红星新闻)

这其实也说明,要解决通勤难的问题,继续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才是正道。许多人的通勤时间长,不是因为他们不想住在离工作单位更近的地方,而是条件不允许。我的同事宁愿每天单程2小时,只为了能租一个空间稍微宽敞一点的房子。这是个两难的选择,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体会。

大城市,居不易。要让更多企业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,注定是奢望,但上班族们的通勤之“苦”,应该被更多人看见,从公共层面想更多办法去解决。其实,不管是近年来热议的生育问题还是婚恋问题,它们都和年轻人的通勤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毕竟,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,如果大家都把一天中的重要时间都给了通勤,哪还有精力干别的呢?

文章来源:《城市交通》 网址: http://www.csjt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4/1543.html



上一篇:首届城市空中交通国际发展论坛暨eVTOL技术全国研
下一篇: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协调三处副

城市交通投稿 | 城市交通编辑部| 城市交通版面费 | 城市交通论文发表 | 城市交通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城市交通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